你的位置:股票杠杆是什么_配资网_实盘配资官网开户 > 配资网 >

炒股实盘配资 数字金融年度观察:2024往何处去?

作者 | 编辑,楚济慈 来源 | 零壹财经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均居全球前列,具有广阔的空间,目前正加速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

作为数字经济的“血脉”,数字金融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这也是数字金融首次被写入中央文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站在全年视角,观察数字金融的发展现状与方向。

01

年度值得关注的顶层设计

1、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做好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

2023年10月30日至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此前每五年召开一次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升级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并明确定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数字金融”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目前在市场上,不少人用数字金融作为金融科技的替代名词或升级版。随着监管的完善,对“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的范畴和边界将会越来越清晰。

2、普惠金融“基本法”:时隔8年迎更新

2023年10月1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上一次在2016年初,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我国首个发展普惠金融的国家级战略规划。

《意见》确立了五年目标:未来炒股实盘配资五年,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基本建成。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可得性实现新提升,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金融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得到新改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新成效,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

《意见》第十六条“提升普惠金融科技水平”,支持金融机构深化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第十七条“打造健康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支持金融机构依托数字化渠道对接线上场景,紧贴小微企业和“三农”、民生等领域提供高质量普惠金融服务;第十八条“健全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强调将数字普惠金融全面纳入监管,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

3、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新设“科技监管司”

2023年11月10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三定”方案(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发布。

与以前的银保监会相比,总局新设了“科技监管司”,其职能是“拟订相关信息科技发展规划和信息科技风险监管制度并组织实施。按分工承担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监管等工作,推动数字化信息化建设。”

从目前业内的解读来看,预计助贷、金融数据、金融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将由科技监管司来监管。这基本包含了“数字金融”的业务范畴。对于很多一直因监管对口不明确而“彷徨”的数字金融公司而言,未来可能面临更加全面、更加严格的监管,但也将迎来一种“确定性”。

4、非银支付新规: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2023年12月17日,人民银行正式对外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12月28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透露人民银行正在抓紧制定《条例》实施细则。

近十年来,支付机构业务不断创新,业务量快速增长,交易笔数和金额年复合增长率都超过了40%。目前,4000多家商业银行、180多家支付机构,有效满足了1.6亿经营主体和亿万消费者的支付需求。我国个人银行账户拥有率已超过95%,高于中高收入经济体平均水平,移动支付普及率达到86%,居全球第一。

从监管角度来看,自2015年以来,非银支付机构的监管持续加强,罚单的数量和金额屡创新高。据北京商报统计,2023年全年,第三方支付领域至少产生了54张罚单,产生的罚没金额达62.78亿元,已经超过过往历年支付领域罚金总和。千万元、百万元级别大额罚单数量的明显增长,也反映出支付行业持续趋严的监管态势。

《条例》在注册资本、公司名称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部分支付机构也已经启动了调整事项。业内普遍认为,随着《条例》生效时间逐步推进,非银支付领域将迎来一波更名潮、增资潮。

5、消金管理办法,时隔10年迎大修

2023年12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消金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资料显示,《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于2009年7月发布,2013年11月进行首次修订,其中对出资人条件、业务范围以及经营管理规则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并一直沿用至今。“经过多年发展,消费金融公司行业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特征均发生显著变化,现行办法已无法满足消费金融公司高质量发展和监管需求。”

此次迎来第二次修订,《消金征求意见稿》摘掉“试点”二字,更名为《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内容上结合消费金融公司行业实际情况,进一步进行补充和完善,加强与现行监管法规衔接。

比如第三十九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要求,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建立与信息系统运行管理模式相匹配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强化网络安全、业务连续性、服务外包等领域的风险防控,保障数据安全及业务系统平稳、持续运行。

02

年度最渴望求变:平台企业

监管部门对网络平台企业从事金融业务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主要聚焦在金融持牌经营、支付回归本源、打破信息垄断、强化风险隔离、完善公司治理、规范资产证券化产品及上市行为、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七个方面。

2023年1月,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蚂蚁集团等14家大型平台企业的一些突出问题已基本完成整改。这也意味着这类企业在监管政策环境方面,迎来一定的“确定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平台企业在金融方面的布局也不断加码。今年下半年,腾讯、快手、阿里系钉钉等金融业务方面都迎来新动态。

10月下旬,阿里旗下企业级智能移动办公平台钉钉上线借款业务。打开钉钉APP,进入钱包-支付宝页面,一个带有利率优惠注脚的借款图标赫然在列。从业务逻辑来看,现阶段钉钉借款更倾向于助贷模式。

进入12月以来,腾讯的“微信分期”有了动静。有不少微信用户称收到提醒,可以开通“微信分期”这项新业务。此前9月,有报道腾讯正小规模灰度测试这款产品,当时并未正式上线。目前,已有更大规模的用户收到开通微信分期的提醒。

此外,快手也被报道正在为金融业务发展而招兵买马。招聘信息显示,快手近期在金融领域投放多个岗位,涉及风控合规、供应链金融等方向。从业务现状和招聘动作上看,快手布局金融的步伐加快,业务范围也从消费金融到供应链金融。

03

年度最强助力:人工智能

毋庸置疑,2023年最火爆的领域当属人工智能。一年前,ChatGPT横空出世,将人工智能行业带入“iPhone时刻”。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透露,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万亿元。数据显示,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在制造业、零售业、电信行业和医疗健康等四大行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采用率均取得较快增长。

专家预测,203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为全球贡献近90万亿元的经济价值,其中我国将突破30万亿元,占比超过四成。

而金融业被公认为大模型应用的主战场之一。在国内,目前已有多个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发布了金融大模型,并积极开展市场推广。

腾讯研究院的研究报告认为,大模型催生效率革命,为整个金融行业的提质增效带来四个价值趋势——能力更强、效率更高、场景更广、应用更深。

在11月的发布会上,腾讯云副总裁胡利明表示,大模型的诞生使金融机构能够快速拥有无数个可以复制、成本非常低、优秀的“大学生”;加上在金融领域专业数据的训练,大模型将全面重塑金融服务对客的体验以及升级内部运营的效率。

04

年度后劲十足的赛道:数据要素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数据带来的巨大价值已不言而喻。据国家发改委专家初步测算,全国企业数据要素支出规模约为3.3万亿元,如果考虑数据资产评估、质押、融资等衍生市场,整体规模可能超过30万亿元。

进入2023年以来,数据要素市场一直保持着较快发展速度。数据领域从顶层设计到地方细则,从政策驱动到市场运行,均在多措并举、有序推动。

10月,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12月,在“数据二十条”颁布一周年之际,数据要素领域又迎来一项重磅政策——《“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下称《行动计划》),明确到2026年底,数据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数据交易规模增长1倍,场内交易规模大幅提升。

有人说,数据要素是数字金融的底层基因,只有充分释放数据的价值,才能促使数字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据业内人士分析,在数字金融助力下,未来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将不在于资产规模、分支机构数量和金融从业人数,而是取决于金融数据库的规模,以及相应算力的强弱。可见数据、算力在数字金融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数据要素×金融服务方面,《行动计划》从两个角度提出要求。

从金融服务角度,要求提升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水平,支持金融机构融合科技、环保、工商、税务、气象、消费、医疗等数据,加强主体识别,优化信贷业务管理和保险产品设计,探索开发基于数据资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服务水平。

从风险防范角度,强调提高金融抗风险能力,推进数字金融发展,在安全合规前提下,推动金融信用数据和公共信用数据、商业信用数据共享共用和高效流通,支持金融机构间共享风控类数据,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对金融市场、信贷资产、风险核查等多维数据融合分析,支撑提升金融机构反欺诈、反洗钱能力,提高风险预警和防范水平。

05

年度不容忽视的赛道:元宇宙金融

火过,没凉,2024不容忽视。

这形容的是元宇宙。2022爆火一年,到2023年风头虽被人工智能盖过,但相关各项政策及应用场景仍在持续出炉,只是市场“低调”了。

零壹智库参与的数字金融蓝皮书——《中国数字金融创新发展报告(2023)》中显示,元宇宙金融是元宇宙中的金融体系,试图以去中心化思想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如区块链)为基石,以支付为起点,逐渐发展到借贷、交易等各细分金融活动领域,进而向资产确权、社会组织等维度拓展,为去中心化框架下的元宇宙经济活动提供支持(李亚达等,2022)。

随着实践的不断探索,元宇宙金融的内涵仍在不断扩大。业界亦将横跨元宇宙和现实世界的金融活动纳入元宇宙金融的内涵之中。

2021年开始,江苏银行(600919)、南京银行(601009)、百信银行等中国的商业银行开始进军“元宇宙”,发行了数字藏品并推出虚拟数字人。2023年12月16日,上海银行(601229)可漫游、可互动、可交易的元宇宙银行面世,亦被市场称为“首家元宇宙银行”。

目前,元宇宙金融正在快速发展,已衍生出了三大类六小类具体模式。同时,元宇宙金融也存在着不少风险。我们要肯定各类元宇宙金融的积极意义,同时需正视发展初期可能引发的各类风险,并寻求规避方法。

未来,随着元宇宙中机构与用户的不断入驻,虚拟世界的经济体系将会变得愈发复杂,在不同元宇宙间或元宇宙与现实世界间的经济活动将日渐频繁。这将为元宇宙金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元宇宙金融也可能呈现如下发展趋势:诸多支付机构抢滩元宇宙支付;传统金融机构将深度介入元宇宙金融;元宇宙金融可能全面纳入监管沙盒管控。